全球数字化会计师GDA (Global Digital Accountant )

《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结合国内外会计行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国会计数字化转型需要,探索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新闻动态
“十四五”规划解读⑨丨数字化转型 推动会计工作向高水平迈进

数字化转型 推动会计工作向高水平迈进

 

本报记者 李嘉亮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数字化转型成为“十四五”期间会计工作的重点之一。

去年11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会计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会计职能实现拓展升级”的总体目标和“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的主要任务。12月,财政部印发《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信息化规划》),提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家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

其中,《信息化规划》提出的6个具体目标和9项主要任务,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引。

 
建立会计数据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会计标准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于“十四五”时期会计数据标准体系的建设,《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化规划》明确,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覆盖会计信息系统输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的会计数据标准,为会计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目前,税务发票、财政票据、铁路客票等各类原始凭证数据在各自领域已经实现数据标准化,但尚未建立国内广泛电子凭证的会计数据标准。

此时,制定实施输入环节的会计数据标准成为重中之重。全国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胡仁昱表示,想要提升会计数据的精准度和可用性,输入环节的会计数据标准尤为重要。

他建议,在输入环节,加快制定、试点和推广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统筹解决电子票据接收、入账和归档全流程的自动化、无纸化问题。

未来,财政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在统一电子凭证数据标准的前提下,解决电子票据在企事业单位实现接收、入账和归档全流程的自动化、无纸化。

输入环节会计数据标准化的建立能更好地处理会计信息,但同样要建立相应标准。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建华介绍,当前不同财务会计软件底层会计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会计核算系统的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也有所差别。在处理环节,将上述标准进行统一,对数据提炼、运用等环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对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标准化的需求和相关监管部门穿透式获取会计数据系统底层数据的需求。

从当前会计数据输出的情况看,不同监管部门的需求标准不一致,间接降低数据的可用性。为此,《信息化规划》在输出环节,推广实施基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财务报表会计数据标准,推动企业向不同监管部门报送的各种报表中的会计数据口径尽可能实现统一,降低编制及报送成本、提高报表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数据共享水平,提升监管效能。

“当然,如果在实现输入环节会计数据标准化的前提下,会计数据口径有所差别化的问题将会更好地得到解决。”胡仁昱认为,不同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数据共享平台上提取有用数据,这样可实现提高报表信息质量的初衷。

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深入推动单位业财融合和会计职能拓展,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规划》提出的9大任务之一。

具体而言,通过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业财融合,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探索形成可扩展、可聚合、可比对的会计数据要素,提升数据治理水平。

付建华认为,在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基于新技术,我国会计正在从财务会计向现代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信息需要实时、多维、精细化的数据。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将被重构成交易级的会计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工具,会计信息可以成为企业新动能。

另外,实现数据资产化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数据价值。付建华表示,会计数据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识别,如果政府能够主导研究一套会计数据准则,那么会计数据距离资产化将不再遥远。

“十四五”期间,财政部将在制定实施统一的会计数据标准的同时,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软件功能规范,夯实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软件质量,为会计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支撑。

同时,探索建立会计信息化工作分级分类评估制度和财务软件功能第三方认证制度,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执行财务软件功能规范或选择符合功能规范的财务软件,督促单位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动会计数据标准全面实施。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张敏看来,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发挥作用的领域非常广泛,能够极大地提升会计信息生产与使用全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会计核算、智能会计运营、智能会计管控、智能会计决策等功能。

“在夯实与拓展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各单位将有望开展更多个性化、实时化、全面化的会计管理活动,加强绩效管理,大幅度提升会计管理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谈及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方向,张敏说。

此外,胡仁昱认为,会计信息化在可持续报告编报中有着积极作用。他表示,提升会计数据治理能力,将更好地帮助企事业单位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显而易见,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会计数字化转型要与企事业单位的整体数字化转型相结合。财务数字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要树立在数字化转型各个阶段的典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会计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胡仁昱说。

 
加速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与利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事业单位将在海量会计数据中完成搜集和提取工作。《信息化规划》明确,要加速会计数据要素流通和利用,有效发挥会计信息在服务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从2020年开始,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正在被各行各业所重视。数据价值如何体现被多次提起。”付建华表示,尤其是针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市场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互联网流量客户等无形资产方面,而这部分内容无法在报表中进行体现。

“会计数据资产的认定问题是会计领域面临的新课题。”胡仁昱表示,加强数据资产的梳理和利用,将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下一步战略方向。

针对这一情况,《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企业财务报表数字化,推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架构趋于一致,制定实施小微企业会计数据增信标准,助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会计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利用,发挥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支撑作用。

对此,张敏建议,在加速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与利用方面,要大力推动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紧密互动,深入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只有将这几方力量联合起来,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会计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利用。例如,开发高质量的数据资产估值模型是数据资产管理与交易的基石。然而,目前尚无成熟的估值模型,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数据资产的应用与价值创造。在这方面,实务界可以提供研究场景,学术界提供智能支持,开发出高质量的数据资产估值模型后,由监管层作为参考标准发布,这样上述3方可以优势互补。

去年,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就是针对数据要素流通与利用的有益探索。胡仁昱表示,上海数据交易所全国首发数据交易配套制度,率先针对数据交易全过程提供一系列制度规范,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同时,上线新一代智能数据交易系统,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

“在安全的前提下,解决了数据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问题,大力推进基于数据信任的数据交易。目前,数据交易所交易和交付流程相对分离的架构非常适合于各类第三方服务商发挥自身优势,为数据交付的全流程提供更安全更合规的技术保障。”胡仁昱说。

 

全面推进数字审计 防范风险提升质量

 

王鹏程/文

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已经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企业数据。海量数据的获取、整理、检查、分析牵扯了审计师大部分的精力,必然造成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成本高居不下。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审计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风险评估、数据分析和专业判断上,真正做到风险导向和价值提升。

数字化审计解决了被审计单位规模大、系统复杂、数据量大、审计和配合审计工作量大等难题,固化沉淀了各个行业的审计经验,是知识和经验持续积累的过程,拓展了审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更好防范风险。

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技术改变审计服务交付方式,将重复和低价值的工作标准化并将其进一步运用新兴技术实现自动化,是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必经之路。

一是建立审计共享中心,通过工作标准化和集中化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共享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审计工作集约化处理的重要路径。由专门团队集中批量化处理同质性审计工作可以提升质量和效率。此外,审计共享中心建设可以通过集中处理的方式降低项目组自行处理的差错风险。更重要的是,事务所可以以此为契机,支持建立项目和事务所层次的项目程序质量跟踪和管理制度,提高整体审计交付的质量。

二是自主研发自动化工具,运用科技实现自动化,从而提升整体审计程序执行质量。

自动化工具是实现专门审计功能的自动化或智能化工具,是将审计师从繁重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核心。因此,事务所应着力开发及完善智能自动化审计工具,让这些工具涵盖一系列关键审计程序。

三是建立和发展专门的数据专家团队,增强审计团队的数据透视力,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在未来纷繁复杂的数字化审计场景中,数据专家将是审计服务提供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审计团队中的前行者,为质量提升和价值挖掘提供基石。

数据专家首先将审计数据充分数字化、电子化、无纸化,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财务系统与审计系统的连接,使得审计数据可以实现系统层面的可查、可分析、可追溯,将传统的审计资料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统一处理。

有了数据专家的支持,审计团队就被充分赋能,增强了对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透视能力,提高了风险防范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多维精益管理变革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公司经营区域覆盖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以上,供电服务人口超过11亿人。

近年来,公司根据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结合电网业务实际,全面实施多维精益管理变革,积极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多维精益管理变革

多维精益管理变革是以推动国家电网数字化转型为目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对全业务、全流程进行多属性、多视角数字刻画和洞察分析,围绕价值创造,驱动思维方式和经营机制变革的创新管理实践。

一是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实践中,管理会计的关键是数据,核心是管理,目标是价值创造,难点是业财融合。如何通过多维精益管理变革将分散在各业务、各环节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释放协同价值优势,是当前公司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体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是适应政府监管,提高输配电成本透明度。随着输配电价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加强电网输配电成本监审,要求电网企业定期披露投资、运行、成本和电价执行等方面信息。财政部出台了电网经营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要求划小核算单元,从电压等级、成本属性等多维度进行记录与反映。为此,公司需要加快构建一套多维度业财信息记录与披露体系。

三是顺应时代潮流,支持公司新战略实施。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发展新趋势,公司提出了建设“三型两网”(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新时代发展战略。为服务和支撑新战略实施,公司需要构建智慧共享财务管理体系,深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推进精益管理变革,确保财务状况稳健、经营业绩领先。

四是服务内部改革,提升集团管控水平。为增强基层创造力和市场反应能力,公司实施“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各层级单位管理界面,这要求加快构建一套流程规范、标准统一、授权清晰、运转高效的集团管控体系,确保职权放到位、沉到底、管得住。

构建数据关系图谱 完成流程改造

以会计管理化改造为起点,聚焦流程贯通、数据共享、精准刻画、价值创造4个核心要素,沿着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施路径扎实推进。通过简化会计科目、增加数据维度、规范管理对象、统一数据载体,构建企业级数据图谱。

一是实施会计管理化改造,厘清公司运营数据关系。简化会计科目,剥离会计科目中业务属性和管理对象,按经济要素反映会计信息,会计科目由8级压缩至4级,由17万个减少至1676个;增加管理维度,按业务与价值共用“语言”对经济业务实施多维描述,对业务活动、电压等级、电能类型等36项业务设定17000余个枚举值。

二是构建企业级信息标准,实现运营数据多视角融合。规范组织、员工、客户、设备、产品、供应商等6类管理对象,凝聚管理共识,构建管理对象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描述,用“一套标准”满足所有业务需求。

三是统一数据载体,规范信息流转,绘制完整数据图谱。统一16类业务单据,确保数据从业务源端唯一录入、规则清晰、全程在线、可共享、可追溯。

此外,通过统一业务和价值记录规则,严格管理规范,实施跨专业、跨层级流程改造,实现业务数据全流程在线、信息自动流转。

围绕数据与价值,坚持“企业级、紧耦合、高效率”原则,以数据实时在线、流程高效贯通、业务全程协同、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加快推进全业务流程变革与改造,推动公司加快由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目前,已完成电网七大核心业务领域、32类业务流程改造,贯通管理和信息断点1056个,消除数据重复录入和冗余节点,实现所有业务线上运行,以反映精益促进管理精益。电网核心业务的业财融合率达到100%。

瞄准质效升级 聚焦价值提升

通过划小经营单元,聚焦价值贡献,逐步实现围绕每一个客户、设备、员工、作业的价值精准刻画和全息洞察。

基于数据和流程变革,将经营与价值理念根植于企业运营各个环节。聚焦价值贡献考核需要,将经营单元划小到部门、班组、供电所;聚焦资源消耗基本要求,围绕每一个客户、每一个员工、每一台设备、每一项作业(“四个一”)评价投入产出。多维度评价价值贡献,按组织维度评价部门、班组、供电所价值贡献;按市场维度评价台区、客户、产品价值贡献;按运营效率维度评价设备、项目、员工价值贡献。将价值贡献评价结果逐步应用于精准考核激励,多渠道激发基层组织、员工经营活力。

此外,通过“颗粒化”的运营数据聚合,开展多层次、多场景应用实践,服务精准决策、质效提升、价值创造。

伴随着数据积累、验证,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场景的应用实践,基于价值信号推动管理行为转变,数据价值逐步显现。一是频道化信息服务。实现电网运营精准刻画,根据不同管理场景信息需求,开展灵活的数据加工,智能优化信息输出,服务管理决策和业务管理。二是深刻洞察与价值发现。围绕新兴业务发展、设备运行效率、客户服务能力等,通过数据深刻洞察业务相关性、发展趋势,以数据着力价值发现和风险防控。三是应用实践与敏捷行动。坚持“开放、创新、提效、共赢”原则,加快创新应用,推动管理变革。以综合经营质效评价试点,完善市(县)公司、供电所、班组业绩考核,充分激发基层活力,推动体制机制优化。以构建一本客户“经济账”,优化营销客户服务策略,驱动业务创新提升。以“供电台区”价值贡献评价提高业扩项目投资精准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设备全寿命周期运行状态、故障记录和运维成本开展设备制造商评价,支持改进采购策略。以构建综合能源项目价值评价模型,全方位评价企业、客户和社会价值,助力产业链生态共赢。

(综合)

来源:《中国会计报》2月18日6版

编 辑:罗 莎